第六十四章 一环套一环-《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之所以叹气,是因为皇帝列出来的这三项朝政,他前期都没有参与进去。

    自己这位阁老的存在感太低,一直都是曹鼐尽量在避免的事情。

    可惜了,虽然纸张上的字数只有寥寥数百字,但皇帝今晚想要表达些什么,他相信在座的一众人,不明白其中意思的,恐怕是没有几个。

    纸上誊写的开海通商,强国富民是一方面。

    如果仅是全面开海通商的话,不管是强国还是富民,若真落到好处上,短时间内,其实和在座的臣子勋贵们,也没太大的利益关系。

    没有利益关系,不反对,就已经算是给皇帝面子了,也就谈不上支持力度能有多大。

    也是源于这种态度,在正统八年期间,领了皇命的郭琰督造好了下西洋的海船之后,因沿海民变而搁置的事情,朝堂上虽然知晓内情的人不少,但却无人站出来就此事说话。

    毕竟事不关已,再加上不少臣子在这其中或多或少都有点利益牵扯,种种因素相加,抱有禁海想法的臣子,应该不在少数。

    但此次,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皇帝的手段,简单粗暴,很是高明啊!

    俸禄翻倍,还不发宝钞……

    瞧瞧现如今其他臣子们的反应,曹鼐心里很是清楚,此等实打实的好事,谁要是敢明着反对,那就等着被大明朝绝大多数的官员喷死吧。

    毕竟禁海的话,能偷偷落得好处的,多以江南一带的乡绅士族为主。但他们赚到的银钱,都自己存起来或是用掉了,哪有可能分给其他省府的地方官员。

    所以说,不提别的,单就到手的利益而言,多数人也知晓该做出怎样的选择。

    如此这般,反抗开海通商,从某种意义来讲,就是在与天下所有食君俸禄之人作对。

    但凡不是读圣贤书读傻的愣头青,有点头脑的明眼人,如果不想自家祖坟被刨的话,应该是做不出这种蠢事来的。

    更为重要的是,皇帝竟还奇思妙想弄出来个大明远洋商务司!

    这里面,朝廷为主导,允许所有藩王、勋贵、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交钱入股,一年两次分红。

    而且不光如此!

    全面开海通商,并不代表有实力的商贾之辈都能从远洋贸易中分得一杯羹。

    年轻的皇帝,设置了一定的海商数额。

    只有掏出年费且答应足额缴远洋商税的,才能有幸下海经商。

    那些没用获取通商资格偷偷进行走私贸易的,曹鼐觉得,恐怕不用朝廷出手解决,一旦被正儿八经交了钱的海商知晓他们的存在……

    这些人,定会为了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,主动出手将其灭掉。

    还有一点最为重要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