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崇祯急召他回援京师,他却按兵不动,只是在皇太极后方远远跟随,任凭后金军一路烧杀抢掠。 袁崇焕想的是“引敌入腹地,以北京城墙磨死皇太极”。 可他不知道的是,皇太极围攻北京,金银财物被掠夺一空。 数十万百姓被掳走,尸体堆积成山。 史称“己巳之变”。 满桂、赵率教等名将皆死于此役。 也许他知道,只是不在意。 而更令崇祯愤怒的是,袁崇焕居然想带大军入京。 这在帝王眼中,是赤裸裸的危险信号。 事后袁崇焕被抓,祖大寿竟拒不奉诏,率军返回辽东。 直到牢狱中的袁崇焕亲笔写信,祖大寿这才暂时顺从。 这一幕更加深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。 辽东军权,到底属于朝廷,还是属于他袁崇焕? 从那以后,崇祯愈发多疑,性情反复。 袁崇焕被凌迟。 孙承宗被罢黜。 孙元化、郑崇俭、孙传庭等一干兵部重臣先后被治罪或战死。 因此,现在的崇祯,对自视甚高、姿态傲慢的袁崇焕,他连见一面的兴趣都没有。 晾着吧。 崇祯甚至怀疑,祖大寿拒命并不是为了救袁崇焕。 而是为了给袁崇焕一个必死的理由。 袁崇焕一死,祖大寿接掌全辽便毫无阻碍。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对祖大寿不放心的原因之一。 …… 浙江台州府在大明的名声极响。 不只因为这里山清水秀,更因三个词。 戚继光、米面、覅(fi【表情】o)。 戚继光,登州人,嘉靖三十四年调任台州,与倭寇鏖战九战九捷。 临海长城的雏形亦由他亲手督建。 台州人因戚家军而第一次接触米面。 以米制丝、晒干而成,是最早的军粮之一。 而“覅”字(不要的意思。),自戚家军时期起,从台州传出,沿江浙一路向北。 最终成为江南俚语中最具辨识度的一个字。 戚继光死后,戚家军的残部由义乌人吴惟忠统领。 他随戚继光征战台州,又随李如松、李如梅远赴朝鲜,最终战至辽东,部下几乎殆尽。 吴惟忠退隐黄岩,其子孙虽不复为军,却仍按戚家军的绩效新书训练乡勇。 因此,整个台州形成一股独特的民风,农闲练兵,人人能战。 台州府山多林密、陆路艰难,百姓出行依赖水路,造船技艺因此极为发达。 而朝廷水师因财政不足早已名存实亡,官造船厂形同空壳。 南方以宁波定海卫、观海卫与福建永宁卫为主,北方则仅剩登莱水师尚有余威。 朝廷多年不投钱,南北水师大半靠民间维持生息。 也因此,黄岩一带的造船订单,大多来自走私与海盗。 黄岩县令吴执御在锦衣卫抵达时,本以为自己要倒霉,可锦衣卫的第一句话却是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