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273章 一郡七城-《少帝成长计划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齐国,作为汉高祖刘邦封给长子刘肥的封国,其国土可谓辽阔无比。
    在刘肥初为齐王之时,齐国领土便有七十余城!
    刘邦驾崩后,刘肥受天子刘盈相召,在宴席上得罪吕太后,险些被一杯毒酒送去见老爹刘邦之时,刘肥将城阳郡割出,给吕后与刘邦的长女鲁元公主为汤沐邑。
    短短一年之后,刘肥又割出济南郡,给吕后之侄吕台做封国,号吕国。
    在之后,刘肥又割沿海之琅琊郡,以为如今的琅琊王刘泽之封国。
    即便是在失去这三个郡之后,如今的齐国,也仍旧坐拥胶东、胶西、济北、菑川、千乘、北海、东莱七郡,足五十余城。
    而实际上,在鲁元公主、吕台相继死去过后,济南郡和城阳郡,也早已被重新纳入齐国版图。
    ——须知整个汉室,如今也才六十多郡!
    齐国独自领其中九郡,就足以说明问题了。
    齐国九郡,琅琊一郡,这就是十郡;再加上北墙一线的燕、代、赵,关东的梁、楚、吴,以及汉室极南的长沙国···
    天下六十郡,掌控在长安中央手中的,只十五郡而已。
    这样的局面,显然与刘弘地意图相左——要想中央集权,中央与关东诸侯直接管辖的土地,起码也要达成七比三的比例,军事实力起码也要达到八比二。
    所以,刘弘已经打算在刘恒移封梁国之时,将沛郡从梁国分离出来,转由中央直辖了。
    梁国都如此,即将遭遇重大打击的齐国更是不用多说——除了临淄所在的齐郡,刘弘可谓是一郡都不想多给!
    至于刘弘为何要因此前来长乐,则是因为:在汉室,每一道分封诸侯的诏命,都必须是太后诏谕!
    在历史上的景帝一朝,太后窦氏就曾有过全权决定诸侯王人选的经历。
    当是时,吴楚之乱爆发,作为‘从犯’的楚王一门,几乎是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
    而故事的主角,就是楚王刘交的两个儿子,当今楚王刘郢客的三弟、四弟二人。
    刘交三子刘礼,在文帝一朝获封平陆侯,四子刘富则获封休侯。
    在侄子刘戊跟随刘濞,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后,尚在楚国的刘富慌忙逃回长安,向景帝请罪,旋即被剥夺封爵。
    但在晁错伏诛后,舆论却陡然一变:楚王反,休侯刘富力劝而不得,遂至长安请罪,堪称人臣典范呐?
    景帝刘启一琢磨,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,就又封了刘富为红侯,任为宗正。
    事情到这里,本该就此结束,但问题却也恰恰出现在了刘富华丽泥转,从‘逆贼’转变为‘人臣典范’一事上。
    吴楚之乱三月而平,吴国被削为郡县,楚国,就不适合划入中央管辖了。
    若不然,天下必然会议论:吴楚反,莫非是朝堂图谋吴、楚之土,方逼反?
    自然而然的,楚国的处置问题,就摆在了景帝刘启的面前。
    不能废为郡县,那就只能再派个刘交的后代去做王;刘戊谋反自杀,刘戊的儿子们自然也躲不过一死。
    父死子替不成,只能是‘兄终弟及’,甚至是再往上推:刘戊之父刘郢客无他子,只能从刘郢客的兄弟当中选。
    刘交有七子,其长子,即首位楚王太子刘辟非,没能熬过老爹刘交,早早死在了刘交之前。
    老二刘郢客,便是刘戊老爹,且独刘戊一子。
    根据击鼓传花,立嫡立长的准则,继承楚国宗祠的,自然应该是刘交第三个儿子:平陆侯刘礼。
    可是,在刘交四子刘富上演了这么一出‘大义灭亲’之后,事情顿时就复杂了。
    刘礼为刘交之子中,且是在世的元王子中年纪最长者;刘富又是新鲜出炉的‘贤者’···
    立长,还是立贤?
    这个问题在当时,已经是第二次摆在景帝刘启面前了——太子刘荣年长,然其母不贤,该当如何?
    无可奈何之下,景帝刘启只能将此事扔给太后老娘,窦太后处置。
    最终,窦后还是决定立长,以楚元王刘交三子刘礼继承楚王之位。
    刘礼继位为楚王,在位三年而亡,是为楚文王。
    而刘富也同样在三年后去世,是为红懿侯。
    实际上,别说是景帝不知该当如何了,哪怕景帝拿定了主意,最后的诏命,也依旧要由太后来下。
    再结合汉家以孝治国的方针,也可以这样说:在诸侯王人选的决定之事上,太后具有一票否决权。
    只不过大多数时候,太后为了不和皇帝儿子闹别扭,都会顺从皇帝的心意。
    即便对人选不满,也会温和的皇帝商议,当某一方说服另一方时,再下定论。
    而现在,刘弘想要将坐拥九郡的齐国,削为仅一郡之地的‘新齐国’,自然也要跟太后张嫣沟通好。
    尤其是在审食其刚在张嫣耳边,说出那样大逆不道的话的前提下,刘弘更要小心维护与张嫣之间的关系。
    简单来说:削齐国,刘弘是必须要干的;但对张嫣,还是要温言相劝,陈明利弊。
    这不——刘弘把老娘的闺蜜都带上了!
    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    御辇在宫门处停下,刘弘便同袁盎一同走下辇车,刚一抬头,就见张嫣的亲信宦官李信等候于宫门外。
    看见刘弘,李信赶忙快步上前,稍一躬身:“太后闻陛下将至,特命老奴于此相侯···”
    看着李信脸上毫不掩盖的阿谀,刘弘心中恶趣味陡然泉涌。
    在老娘收获袁盎这个闺蜜后,李信在张嫣心中的地位。可谓是急转直下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