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11章 凌烟阁三问(2)-《红楼春,我为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凌烟阁一未供奉开国功臣,二非朝廷敕造。
    阁高三层,四柱、飞檐、盔顶、纯木结构。
    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,周围绕以廊、枋、椽、檩互相榫合,结为整体。
    顶覆琉璃明瓦,沧桑肃穆庄严。
    凌烟阁为大周开国时圣教数位大儒募集天下读书人出资、历经十年之功建成。
    一层、二层为藏书馆,对外免费开放。
    凡大周读书人,各地进京赶考士子,均可来此阅览历代经学典籍,或以文会友。
    因春闱邻近,所以贾琰抵达时,一二层的藏书馆内外已经聚集了不少各地举子。
    贾琰站在凌烟阁下,却是抬头凝望着第三层。
    第三层亦名“明伦堂”,为当代凌烟阁主——大儒邵邕、周霖、张勋的讲经文会之所。
    三儒虽无官职,却名动天下,朝中朱紫大员出自三人门下者不乏其人。
    此为凌烟阁为天下读书人神往之圣地之关键。
    但三儒虽日日来此坐阁,却并非谁都可以见到,遑论指点其经理了。
    十年前,三儒来凌烟阁坐镇,与天下读书人约法三章,设立了著名的凌烟阁三问。
    说白了,就是三儒各自出一道题,曰:诗、联、理。
    凡对答所作能入三儒法眼者,皆可登临明伦堂聆听教诲。
    但十年来,趋之若鹜的人不知凡几,但真正得偿所愿的却寥寥无几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凌烟阁前,左侧三座小亭依次排列。
    亭中案几上,摆放着笔墨纸砚,笔是湖毫,砚是端砚,纸为徽宣。
    皆为上乘。
    三亭前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士子,交头接耳小声议论,却并未有人轻易上前应题。
    贾琰缓步而来,直入第一亭。
    眼见一个面容清隽身材挺拔的少年入亭,围观士子顿情绪激荡起来。
    三十许人、颌下三缕黑须、身穿青衿的凌烟阁“侍讲”吴默自凌烟阁内走出,站在亭外上下打量贾琰,沉声道:“来者通名!”
    贾琰淡然一笑,在亭中长身一揖:“雍熙七年,金陵乡试解元,贾琰,见过仁兄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